警惕用戶需求的兩個陷阱:
第一個陷阱:把需求當需要
我不太喜歡用“需求”這個詞,因為這個詞被用爛了,用爛之后就很容易把“需求”的本質帶偏。
關于什么是 “偽需求” ,相信大家都聽過那個通俗的比喻:
如果你問男人想找什么樣的對象,男人一定說,我要找有文化的;找會做飯的;找會持家的。但其實只要她長得漂亮就行了,所以前面的有文化、會做飯、會持家都是偽需求,漂亮才是真需求。 這里面其實隱含著“需求”和“需要”的差別。
“需求”是:我應該怎么樣;
“需要”則是:我想要怎么樣。
在產品中,“我想要”的驅動遠遠強于“我應該”,偽需求往往就是把用戶的需求當成了需要,結果就是用戶嘴上說想要 ( 我有需求 ) ,腳下在投票 ( 可 是我不想要 ) 。
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很多:我應該控制飲食,可是我想要吃垃圾食品;我應該多看書學習,可是我現在只想要刷朋友圈;我應該早睡早起,可是我想要追兩集美劇。
創業者要學會甄別是 “需求” 還是 “需要” 。
“需求” 之所以是陷阱在于,它常常在表達情懷:勵志、正能量,非常誘人;
“需要” 則往往是特定場景下的情緒:偷懶、窺探、虛榮、欲望,真實粗糙而往往被忽視。
人們常說好產品的標志是:don’t make me think。
“需要” 是人們最直接、最本能的反應,不需要思考;
“需求” 看似有道理,卻常常脫離用戶的實際場景,抓不住用戶,或抓得不痛不癢,很難產生粘性。
大家為什么喜歡看雞湯文,雞湯文里的東西90%都是需求,都是我應該,都是情懷,因為你生活中做了太多反雞湯的事情,太多我想要的事情,所以需要雞湯來平復一下。
說說我們自己產品的例子。作業盒子是為中小學師生提供學習服務的應用。對教育領域稍有了解的人知道,“微課”是個特別火的概念,教育領域從上到下,都非常看好微課,從表面上看也確實非常誘人:名師錄制微課,普通的學生也能聽到名師講課,那現在名師資源這么稀缺,可以讓教育資源更公平,微課可以讓小孩一遍一遍的聽,直到聽懂為止,所以特別好。
這其實就是個典型的把需求當需要的例子,里面有很多的“我應該”,而看不到 “我想要”,學生應該看名師講課和學生想要聽名師講課是兩回事。
想象一下,哪個學生上了一天的課,還愿意在花時間去聽課 ( 當然少數學霸除外畢竟學霸是少數 ) ,場景不在 ,意愿 ( 我想要 ) 也就不在。
只有需求 ( 我應該 ) 是遠遠不夠的,用情懷拉動用戶比想象的要困難的多,而用“需要”本能、欲望去拉動用戶一定是事半功倍的。
當然有時候,“需求”和“需要”并非是完全清晰的分野,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來看需求的強度,而不是有無的問題。
拿網易云音樂舉例:
它產品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歌單,用戶不用選擇,你說我們聽歌曲的時候,有選歌曲的欲望嗎?肯定有,但強度不夠,它不足于去抵抗我們的懶惰性,所以看需求的時候,我們希望把所有的需求按強度分級,分為1-10級。這樣的話,就有個概念可以去對比一下,你覺得這個需求強嗎?是否可以強到讓用戶去下載使用你的產品。
第二個陷阱:重邏輯,輕事實
邏輯很重要,但也是陷阱的主要產地,有邏輯就有假設,而假設往往容易偏離客觀事實,進而產生信念飛躍( 《精益創業》中描述的創業者常犯的錯誤之一 )。事實會帶給我們更多的角度來修正邏輯,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推論,很多時候產品決策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選擇,深入用戶,貼近事實會讓我們發現第三、甚至第四條道路。
舉我在做“作業盒子”這個產品的例子:
比如說,我們的用戶是公立校的老師,而老師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在案頭,在校內,當時我們在考慮是做移動端還是pc端的時候,很多人都認為應該做pc端,包括一些投資人都認為應該做pc端。因為老師不會把工作帶回家,這也確實是普遍現實。做移動端意味著將有更大的困難,小屏幕,要流量,既然對著電腦,是否真有用移動設備的必要性。
后來我們深入了解,發現如果這個老師她的孩子是在1-2歲的時候,她是很怕把工作帶回家的,因為她回家的時間是被孩子全部占據的。而如果孩子是在3-5歲的話,老師是要看孩子的,孩子的活動范圍很大的,客廳、臥室、室外等等,這個時候在看孩子的空隙,老師就可以拿起手機來批改作業,手機批改反而成了優勢。
甚至后來我們做了一個PC的版本測試,結果我們調研發現,老師就是在辦公室,在電腦面前,也看著電腦用手機。因為電腦開機關機很麻煩,還必須端端正正坐在電腦前,不像手機隨處可用,躺在床上、歪在沙發上都可以。這些老師普遍都是80后,年齡和老師是否選擇移動設備辦公高度相關。
如果我們不去深入觀察老師的實際工作,只是做邏輯假設,我們就會喪失對老師更多維度的了解:是否有小孩、年齡等等,而會簡單粗暴地認定老師就是更傾向于用PC端辦公。
同樣在很多產品細節方面,邏輯必須基于事實才有成效。因為作業盒子一開始給老師提供作業布置批改功能,解答題學生要通過拍照上傳解答步驟,老師基于解答照片進行批改,這一功能是我們產品的關鍵流程。開始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件事情,實地觀察老師批改卷子, 我們發現: 老師改一道大題,只要4秒鐘,其中有2秒鐘是在翻卷子,看的時候連2秒都不到,只是打個勾。
這樣的觀察帶給我們的收獲是,如果想把批改體驗做到最優,老師能在批改過程中零等待,那么就要把每張解答圖片的加載時間控制在2秒左右。這就涉及到在產品設計中,圖片尺寸的問題,一張圖片應該有多大?
我們的結論是70k,一張70k的圖片還是正好能夠看清圖片內容的,那為什么正好是70k左右呢?因為考慮到網速的問題,可能家里的網速會好一點,但是學校的網速就不太好了,70k的話,我們保證一到兩秒鐘就能加載出來一張圖片。
洞見需求是一件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事情,大家想象一下自己作為用戶是多么苛刻:每天那么多新鮮的應用,絕大多數我們都是試試就刪掉的,最終留在手機屏幕上的應用鳳毛麟角,我們只會保留那些能夠真正解決我們問題的產品。
對比之下,我們作為創業者或者產品經理,對待自己的產品idea卻往往沒有那么“殘忍”,所以很多時候一定要以不同的角度去看自己的idea,要堅信自己95%的idea是錯的,對用戶的真實需求保持足夠的敬畏心。
云恒網絡www.xyzqw.net版權所有 備案號:魯ICP備19021997號-1 淄博高端網站建設、網絡營銷知名品牌 網絡整合傳播機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