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是PM新人,在剛開始接觸原型設計時,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翻頁設計的問題。網頁翻頁功能的雛形是從書籍借鑒過來的,之所以需要翻頁,原因是內容超出了承載框。對于書本來說,承載框是一頁紙張,通常是A8大小,捧在手心閱讀剛好合適,而內容則是全部文本。對于網頁、APP來說,承載框是模塊,通常是根據瀏覽器尺寸和手機屏幕自適應的。在這里,我總結了一下網頁常見的翻頁方式。
跟書籍一樣的頁碼翻頁是最經典的一種翻頁方式。在瀑布流等交互形式還沒有流行起來的時候,網站運用的基本上都是頁碼翻頁。
1.頁碼數字陳列。頁碼數字陳列的作用是方便快速定位,通常會列出首頁和目前頁碼附近的頁碼。
2.逐頁翻頁。逐頁翻頁就是上一頁、下一頁了,必備的功能。用戶鼠標可以定在同一個位置不停點擊,無須每次翻頁都看一眼頁碼到哪了。
3.跳進翻頁。跳進可以是跳到最后一頁、首頁、后十頁、任意一頁等,現在很少有網站會設計跳到任意一頁了,畢竟很少有人記得想要查找的內容具體在哪一頁。
以下是豆瓣的翻頁設計,我覺得做得很出色。尤其是頁碼陳列部分,展現的是前2頁、后2頁和當前頁碼附近的9頁。
豆瓣的翻頁設計
1.檢索需求較強的功能,比如“我的收藏”“音樂庫”等,方便快速定位查找。
2.內容固定的功能,比如資訊網站中,編輯寫的長達多頁的多圖長文,或者網絡文學網站里的電子書。
頁碼翻頁最大的缺陷在于每次翻頁都需要點擊,而且要求點擊的精準度高,比如必須點擊“下一頁”或者某個數字才能翻到想去的頁面。對于檢索需求弱,且內容不斷更新的功能,比如微博,不建議使用頁碼翻頁。
自動瀑布流,指的分段式加載,當用戶瀏覽到已加載的內容底部時,網頁會自動加載后續內容。
瀑布流是移動互聯網爆發后興起的交互方式。那個時候,社交網絡、碎片化時間的概念如火如荼,很多網站將首頁以時間線+訂閱的方式呈現,facebook、twitter均使用這種方式。用戶上網的目的不再是搜索有用資料,而是隨便看看、消磨無聊時間。上網習慣的改變自然帶來了瀑布式加載的流行。
用戶的主要需求是瀏覽最新內容,比如資訊訂閱類、社交類網站。
由于瀑布流缺乏檢索功能,如果用戶需要頻繁查找老內容,那么瀑布式加載會帶來嚴重阻礙。
手動瀑布流是需要用戶手動點擊加載按鈕,才能獲得更多內容的方式。手動瀑布流分為兩種情況:向前翻頁和向后翻頁。向前翻頁通常是有時間線有新消息時的pop提醒,向后翻頁的結果和自動瀑布流一樣,只是會出現一個按鈕,需要點擊才加載后續內容。
1.向前翻頁的瀑布流,適用于被動更新的頁面。被動更新指的是當我停留在頁面時,接收到了別人更新內容,比如知乎、微博都會提醒你有xx條新內容。
2.向后翻頁的瀑布流,適用于功能適合瀑布流,然而底部有內容的網站。比如下圖。
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翻頁設計
不過,我個人不看好向后翻頁的瀑布流,雖然不需要像頁碼那樣精準定位,但仍然多出了一次點擊的步驟。如果不是有必須放在底部的內容,可以考慮把原來底部的內容以低調的方式放在側欄。比如像知乎這樣——
底部常見內容被知乎放在了側欄
箭頭翻頁是頁碼翻頁的簡化形式,去掉頁碼數字,同時把“上一頁”“下一頁”簡化成箭頭,如下圖。
豆瓣閱讀的箭頭翻頁
豆瓣音樂的箭頭翻頁
模塊大小固定并且內容較少,通常是展示型模塊,比如編輯推薦、今日特價。之所以運用箭頭翻頁,有三點原因,一是因為模塊大小固定不適合會擴大模塊長度的瀑布流;二是內容較少沒有幾頁,顯示數字頁碼顯得累贅。三是因為展示模塊需要稍微華麗的交互效果,而箭頭翻頁容易做出比較炫的動畫效果。
圓點頁碼是數字頁碼的簡化,即把頁碼數字變成圓點,當前頁碼用特殊顏色凸顯出來。
演示型模塊,比如輪播banner。自動輪換的banner之所以大部分使用圓點頁碼而非箭頭翻頁,是為了讓用戶知曉一共有幾張圖片,目前是第幾張。實際上,圓點頁碼的提示功能要多于操作功能。也有網頁同時使用圓點和箭頭,比如下圖——
蝦米演出的banner
用戶主動翻頁需求較強的模塊。圓點頁碼就是為了簡潔美觀而誕生的,通常比數字頁碼點擊范圍小,不適合頻繁操作。
錨點滾輪翻頁指的是滾動鼠標滑輪后,頁面定位到下一個錨點。例子請見tumblr的產品介紹頁。這種翻頁方式的優點有兩個,第一是可以交互動畫效果酷炫;第二點是無須點擊,輕輕滾動滑輪就直接定位到下一頁,非常方便。缺點是開發程序繁瑣,不適合網站里大量使用。
具有展示功能的單頁,很多個人主頁、公司主頁都使用錨點滾動翻頁。
云恒網絡www.xyzqw.net版權所有 備案號:魯ICP備19021997號-1 淄博高端網站建設、網絡營銷知名品牌 網絡整合傳播機構